《游武功山》-徐霞客
千峰嵯峨碧玉簪,五岭堪比武功山。
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
武功山是徐霞客游历江南重要的一站。当时他夜宿金顶白鹤峰,次日一早,白鹤峰雨停雾起,徐霞客一觉醒来,推门看见大雪覆盖着的千山碧玉如簪,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如金在冶。
见此奇景,徐霞客禁不住诗兴大发赞叹,因此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
除了大家熟知的徐霞客之外,其实武功山的游客中不乏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珍贵墨迹。山水滋长了文人墨客的闲情,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写的诗,探寻不一样的武功山风光。
《登武功山》
明 彭华
蹑衣飞步上层巅,回首人间一惘然。 千里渺茫云似水,诸峰罗列树连天。
风鸣石洞生寒雨,火伏丹炉袅篆烟。 何日归休无一事,闲身不惜访群仙。
《观武功山日出》
明 杨廷筠
极目扶桑天际东,长鲸忽吐宝珠红。 苍茫海沸金波立,灿烂云收玉宇空。
绝顶山光初似须,平原夜色玄犹龙。 已知日观峰前见,只尺何必让祝融。
《登武功山》
宋 郑强
绿兰青黛染群山,院锁层峦叠嶂间。 金顶插天云漠漠,飞瀑泻地水潺潺。
拔地凌穹吊马桩,巍然在望葛仙坛。 灯荧星点清宵静,炉烟燎绕白云还。
俯瞰四山齐到眼,江南尽境属吴邦。 疑是神仙真洞府,公余幸得一跻攀。
《 武功山 》
明 刘长吾
居然屹立万山宗,高耸亭亭第一峰。
览胜仙人骑白鹤,浮空云气挟苍龙。
《石乳洞》
黄庭坚
山中路与红尘隔,物外人惊白昼长。
石洞岈然占一方,深如曲室敞如堂。
来武功山,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畅享文人之旅,探寻武功山美景
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号称东南天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 。武功山居中是三座山中最高的(武功山海拔1918.3米;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庐山海拔1474米)武功山是江西省最高的山,奇峰罗列。瑰崎壮丽;怪石林立,形态诡异处处深壑幽谷,美妙绝伦;峰峰悬崖峭壁,涌泉飞瀑。站立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大有“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早在宋代,武功山就小有名气。武功山的命名,跟道教传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记载:武功山远古时期原名 “兹山”。“兹”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但是历史记载山南的庐陵(现在的吉安)喜欢称为“泸潇山”,而山北的袁州(现在的宜春、萍乡)则称其“罗霄山”。
“泸潇”与“罗霄”近音,这是因为方言发音不同而书表各异,但都是指金顶西面一处高山巨洞(现在的“罗霄洞”)。传说上古之时有叫做“泸”或者“罗”、“潇”或者“霄”的两位道人曾隐居修炼于此,山南、山北两地的居民依照地方口音各自注字,将此山洞命名曰“罗霄洞”和“泸潇洞”。
“罗霄山”和“泸潇山”因此而得名,整个“罗霄山脉”也得名于此(“罗霄山脉”得名还有另外的说法)。
晋代四川人士武氏夫妇慕名远来此地修炼,后来武公一直留在此山,武姥来到吉安的武冈山修炼,俩人修道有成,同日登仙,因此“罗霄山”和“泸潇山”从此又称为“武公山”。
南朝陈朝时期有将军欧阳頠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 “平叛之战在此,武氏阴助王师”(武氏暗中帮助陈武帝部队,使之取胜)。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便下令赐名“武功”,从此“武功山”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
武功山最高峰,白鹤峰的来历:由于峰高风大,不长树木,只生茅草,一到秋冬季节,茅吐白絮,冰封峰顶,站在其他高峰上远眺,俨然好似白鹤昂首挺立,故得名“白鹤峰”。神话传说中则是另外一番形容:东汉葛玄、东晋葛洪先后来此修身炼丹,羽化成仙之时驭鹤飞升,飘然而去,所以名曰“葛仙峰”或者“白鹤峰”,这也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白鹤峰山门:
白鹤峰白鹤观:
我国道教分为“全真派”与“正一派”两种。“全真派”尊王重阳、丘处机为教祖,须出家修行,信奉三清、玉皇、观音等神灵,“正一派”则以张道陵为祖师爷,不出家,可娶妻育子,茹荤饮酒。平时以设醮除邪,驱煞暴犯为业亦称“俗家道士”。
道教应早于三国前就传入萍乡,三国时葛玄及其后人葛洪就在武功山修行炼丹,所以萍乡道教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悠久而深厚。道教自三国赤乌年间在山上设立道场,至今1700余年,晋武夫妇远道来此修炼,以武功名山;陈武帝即位后,更名为武功山;宋信国公文天祥书赠“葛仙观”巨扁后,名震千里;明嘉靖皇帝曾派御使进御香于三天门,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武功山佛教开山于唐,盛于唐,那时候武功山有集云、三天门、白法、九龙四大道教和佛教胜地,宫、观、寺庙近百座,道士、僧人数千人,为湘赣两省著名道、佛教胜地。
萍乡道教两派俱存,但从元成宗大德8年(1276年)38代张天师主领龙虎山、咏皂山、茅山三处符箓后,“正一派”迅猛发展,萍乡地区从此以“正一派”为主,后来“全真派”仅保留横龙洞纯阳观等少数修行观所。
古祭坛:地处武功山金顶海拔1900米处,四座朝向各异、建筑风格独特的石垒祭坛,各有不同名称。一曰葛仙坛;一曰汪仙坛;一曰冲应坛;一曰求嗣坛
自从三国东吴初年创建开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研究江南古代民间祭祀文化的活化石。武功山虽然不属于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列,但在道教中的地位不可否认。
所谓傩(nuo)文化,是指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象并以祈福免灾,沟通人----神(人----天)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系统。
作为一种完整的活文化现象,其内核是“鬼神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未知世界(天、地、鬼、神)之间的彼此呼应、相互往来的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通过诸如面具、仪式、表演、戏剧等多种方式表达这一精神,这些构成了“傩文化”的外相。
>>> 傩文化的发展历史 <<<<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20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涉及到二十四五个省、自治区。
江西傩(俗称“赣傩”)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江西传傩,丰富厚实,始于汉初,两千多年来,傩风不绝。娱神娱人的傩舞,脱胎于古代傩祭,在许多农村较为普遍,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据统计,清末至今,南丰县有傩班150多个,不仅留存明代傩神庙,保留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傩面具百余种2000余只,现有傩艺人2000余名。上栗县自古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现保存明清时期古傩庙二十多座,承袭古典傩舞50余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名 。
>>> 萍乡傩文化 <<<<
萍乡傩文化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湘赣之间长江流域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国内外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到这里寻找中华远古文化的踪迹。上栗县和湘东区被国家文化部和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傩艺术之乡”。萍乡傩舞(傩戏、傩仪、傩面具)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民间艺术展览和演出,先后赴毛里求斯、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演。
>>> 武功山傩文化 <<<<
武功山傩文化是赣西傩(萍乡傩)的一部分,至今景区内乡间傩祭活动还十分活跃。每逢祭天祈福,都能在山上看见傩舞的身影。
武功山为什么叫武功山呢?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版本较多,众说纷纭。
根据明朝的《武功山志》、《天下名山志》等文献记载,武功山的命名和道教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记载,武功山原名“兹山”。
“兹”字在古代文言中通“滋”,取其草木茂盛之意。
传说上古时期,有叫做“泸”或者“罗”、“潇”或者“霄”的两位道人曾经在山中隐居修炼,山南和山北两地的居民根据各自的地方口音各自命名,于是有了武功山最初的名字——“罗霄山”和“泸潇山”。
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名将罗霄隐居山中,所以取名“罗霄山”,又谐音称为“泸潇山”。
武功山云海飘渺,连绵起伏,幽谷沟壑,奇峰嵯峨,犹如一个人间仙境,自古就是修真炼道的好去处。
晋朝时,有武姓夫妇二人,听说“泸潇山”人杰地灵,从四川慕名而来问道修炼。一路上风尘仆仆,顺长江,过鄱阳湖,进入赣江,走到赣江边上的泰和县时,妻子实在走不动了,于是留在当地的武冈山修炼,而武冈山也因此更名为“武姥山”。丈夫独身一人继续沿着泸水河去往泸潇山,因为武公德高道深,后来人们便将此山改叫为“武公山”。
到了南朝陈武帝时,侯景造反叛乱,大将军欧阳頠领兵讨伐侯景,他带了二万精兵,浩浩荡荡从湖南来到武公山,安营扎寨。不料,被诡计多端的侯景军队包围,被困于武公山中。
形势危急中,欧阳頠夜梦一老者,自称本山之神,名叫武公,得知侯景叛乱,百姓苦不聊生的消息,特来相助。这位神仙将兵法、布阵一一说与欧阳頠,告诉他如何利用武公山地形设伏诱敌。欧阳頠回忆着梦中情形,调整兵力,排兵布阵,用了不到一个月便将侯景之乱平定。
班师回朝后,欧阳頠把武公托梦一事奏出,陈武帝立即派要员到武公山祭祀。为弘扬武公神灵之功,遂将武公山更名为“武功山”。从此,武功山之名便沿袭至今。
据现有史料记载,除陈霸先陈武帝之外,至少还有三位帝王曾对武功山进行过褒奖、褒崇,分别是宋徽宗赵佶、宋理宗赵昀和明世宗朱厚熜。
自三国赤乌年始,武功山一直是道佛两教和儒学传播的重要地方。在历朝历代的记载中,都能发现武功山的身影。
明朝人刘鉴在《武功记》里面写到:“东南天柱有三,盖衡,庐与武功。衡首庐尾武功中……乃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也。”
历史上葛玄、葛洪、魏华存、许逊、张天师等人曾在此传经布道、采药、炼丹;陶渊明、刘弇、王庭珪、陆游、黄庭坚、杨万里、王阳明、徐霞客等文章道德大家,来武功山或游览参禅,或辞官修炼,使武功山成为儒教与道佛教融合的千古名山,洞天福地。
宋明两代,宋徽宗赵拮、宋理宗赵昀、明世宗朱厚熜,曾派龙虎山正一教张天师来武功山上御香,武功之名大噪于天下。
由于皇帝的推波助澜,江西袁、吉两州、萍乡及湖南茶陵、攸县等武功山周边地区二十余个县的信众,每年都来朝拜武功,相沿成俗,使武功山名声远播。明代,武功山发展至图坪、观音岩、集云、箕峰、九龙山等多处道、佛教从林,寺观达一百余处,其宗教文化影响到南方数省乃至国外。
现如今,武功山金顶还保留着一组道教古祭坛、道庵建筑遗址。
如果你也想一睹曾被各路大家、得道之人追捧的如梦之境,不妨趁着春光明媚,来一趟武功山寻古问道之旅吧!
江西武功山——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南部,介于东经114°10′-114°17′和北纬27 °25 -27°35′之间,属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是江西省西部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与庐山、衡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有“衡首庐尾武功中”之称。武功山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
景区面积139平方公里,核心景区41.7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多处,由金顶景区、羊狮幕景区、九龙山、发云界四大区块组成,目前已开发的是金顶景区和羊狮幕景区。景区资源特色被专家概括为:草甸奇观、山景雄秀、瀑布独特、生态优良、天象称奇、人文荟萃,具备景观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目前,景区已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五张国家级名片;同时,还获得了全国风景名胜区自驾游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中国美丽田园、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武功山自1985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首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开发历史。2003年8月,萍乡市委、市政府设立了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委托芦溪县管理。2010年3月,萍乡市委、市政府对景区进行了体制调整,赋予景区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权,管辖万龙山乡和麻田办事处两个乡办,共有23个村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6万人。